门诊时间(无节假日)0:00 - 24:00

无障碍浏览 | 手机网站 | OA入口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窗口 > 党风廉政
邹德凤同志先进事迹
字体【 】     编辑日期:2013-10-29     来源:赣州市中医院     阅读次数:次     保护视力色: 

邹德凤同志先进事迹

 邹德凤简介:

  邹德凤,57岁,1972年参加工作,从事护理工作41年。现为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江西省红十字会志愿服务中心副秘书长。

  2002年至2011年,年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红十字志愿者;2008年“5.12”被江西省红十字会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0年度,被江西省红十字会授予“红十字志愿服务四星级证章”,2008年度,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红十字志愿者之星”荣誉。201211月,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全国十大杰出红十字志愿者”光荣称号。

工作四十多年来,她始终以南丁格尔“人道、职业、奉献”的精神激励自己,江西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方娅高度评价道:“邹德凤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四大非凡’:爱心非凡、成果非凡、奉献非凡、影响力非凡。她是江西省红十字志愿者中,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之一。”

  铁路爱心天使

  在南昌大学四附院,邹德凤被大家公认为最不怕脏、最不怕累、最不怕危险、最有爱心的医护人员。

  1972年,16岁的邹德凤,成了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原南昌铁路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士,很快就有了个绰号:“累不死的小Y头”。

  那是1974年,南昌铁路局沿线十多个站段发生了一场规模较大的虐疾疫情,邹德凤主动请缨,投身到抗虐工作中,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就背着沉重的大药箱乘火车奔赴各站段,为患病职工发放药品和提供治疗,十几个站段依次走到,每天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到家,就这样整整坚持了一年半时间,最终彻底消灭了疫情。一年半当中,行程两万公里,胶鞋穿烂了六双,人瘦了十多斤。领导怕她身体扛不住,多次提出要换别的医护人员去,都被她以自己更熟悉情况为由,婉言谢绝。

  邹德凤对病人好,更是远近闻名。1987年深冬的一个晚上,邹德凤值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因突发“脑出血”被抬入手术室。当时老人已陷入昏迷状态,脸上和衣服上都是呕吐物,大小便失禁,亲人还未赶到,看此情景,邹德凤立即投入急救中。但最终老人因病情过重,天亮时抢救无效死亡。这时,只有他的老伴赶到了,正处于极度悲伤之中,怎么办?看着老人就无声地躺在那,邹德凤对自己说:“去世的人也是有尊严的”。于是她开始为老人擦身、擦脸、整理遗容,每一项都认真地完成。事后,老人的女儿专程来到医院感谢她,回到单位后,逢人就说:“铁路医院有一个南丁格尔式的爱心天使”。

  遇到困难和危险,邹德凤总是挺身而出、义无反顾。2009年,一个27岁的男青年,感染了艾滋病,他怕到医院去治疗,会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影响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想让卫生机构派志愿者上门为他提供抽血、打针等服务。邹德凤听了,毅然决定当一回特殊的志愿者。三年当中,在她的精心治疗下,原本一身皮包骨的男青年,健康状态大为好转,他们一家人都对邹德凤充满了感激之情。经常有同事问邹德凤:“难道你不怕?万一你传染上了怎么办?”

  邹德凤坚定地摇了摇头。她知道,既然选择了高举南丁格尔的大旗,就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她说:“我们国家这么大,总会有一些困难和危险的事需要人去做,我已经50多岁了,我愿意去做这样的事!”

  “为了帮助别人,我愿意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四十多年真心服务病患,为邹德凤赢得了一个响当当的雅号:“铁路爱心天使。”她在铁路地区受欢迎的程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1992年,她调入南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医院院长孙坚每天都要接到社区居民写来的好几封感谢信,最多的一天,感谢信有20多封,这不光是在铁路医院,在整个江西省医疗卫生系统都史无列例。200911月,邹德凤到了退休年龄,大批铁路居民找到医院院长孙坚,“怒气冲冲”地向他递上一份有上百位铁路居民联名签署的请愿书,强烈要求医院打破常规,让邹德凤“继续干下去”。

  最后,院方欣然返聘,居民皆大欢喜。

  江西惟一的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章金媛曾经高度评价道:“邹德凤继承了南丁格尔的事业,不愧于人称‘铁路爱心天使’,应该被推荐为南丁格尔候选人。”

  江西社区医疗服务先行者

  邹德凤非常注重理论探索,先后在《中华护理教育》、《医学信息学杂志》、《实用临床医学》等刊物上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10项,参编培训教材两本。最终,她把目光聚焦在国内医疗领域的薄弱环节------社区医疗服务上,在江西首创了社区护理模式、社区居家老年护理服务模式、临终关怀模式及化解医患纠纷模式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医疗模式,被公认为江西社区医疗服务先行者。

  邹德凤的重要课题之一------《抚触在社区临终关怀的研究》,是由数十件感人的故事凝成的。1993年,一个50多岁的铁路蔡姓妇女,身患胰腺癌,子女又不在身边,内心极度恐惧,总觉得在人世上有心愿未了。邹德凤得知后,每天中午和下午一下班就赶到她家,反复抚慰开导她,为了让她减轻心理压力,邹德凤经常会伸出温暖的手,像抚摸婴儿那样,亲切地扶触她的身体,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人从扶触中感受到了人世的温情,情绪稳定了下来,最后安祥地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邹德凤先后来到了100多位临终老人们的身边,陪伴他们中间的20余人,走尽了人生的最后一程,铁路百岁老人涂细银,就是其中一个。

  201010月,七十多岁的铁路退休职工郭师傅,给医院写来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讲述了邹德凤如何关爱他的母亲涂细银、陪她走完生命中最后半年的感人故事,当孙坚院长在会上宣读这封感谢信时,在场医护人员无不动容。当时,百岁老人涂细银身患绝症,她的儿子和媳妇也都70多岁了,无力照料她,邹德凤得知后,每天中午和晚上一下班,就赶到老人家,老人大便排不出,她就戴上手套为她抠肛排便;老人得了褥疮,她就每天两次帮她擦洗、按摩;老人不肯吃饭,她就亲自喂饭,老人到最后实在吃不饭,她就用鼻饲法喂饭,尽可能延长她的生命。百岁老人故去后,她的儿子在感谢中写道:“邹老师做的这一切,我们这些做子孙的都做不到,她不仅仅是活雷锋,她更是活着的白求恩!”

  邹德凤的另外几项社区医疗服务课题,分别在处理医疗纠纷、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模式、住院病人随访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化解医患纠纷上取得了突破。

  2009年底,她被调入四附院医疗服务部担任主任,专门从事住院病人随访工作。每天从早到晚,每个病房她都要走到,每个病人她都要问到,成为整个医院最受病人及家属欢迎的人。截至2012年底,共随访住院病人40836人次,回访出院病人50298人次,汇总患者提出的意见、建议300条,对理顺医患关系、提升医院美誉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江西的省级医院里面,南大四附院的医患矛盾明显要小得多,在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陈图刚博士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邹德凤主持的病人随访工作。他说:“医患矛盾之所以愈演愈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沟通不到位,服务不到位。蛮不讲理的病人毕竟是极少的,大部分人都是讲感情的,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在邹老师影响下,都把病人当做亲人,当朋友,有事多交流,多沟通,就算有些地方没做好,病人也不会说翻脸就翻脸。”

  邹德凤在社区医疗服务上的有益探索,先后在第九届中日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华东六省一市护理学术交流会研讨交流,并引起了省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中国健康报》、南昌大学医学院、宁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省内外30多家单位前来学习取经,南昌、赣州等十余个市县的医疗单位对此进行了推广。

  江西护理届唯一的白求恩奖获得者、江西省护理学会理事长刘炎玲高度评价道:“邹德凤创立的卫生服务站,是我省社区服务的一个先进典型,为铁路广大居民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省开展社区服务树立了样板。”

  全省数一数二的“超级义工”

  从长期的社区护理工作实践中,邹德凤深刻认识到:要让社区里更多的居民群众得到关爱,必须要有一支社区医护志愿服务队伍。为此,2002年,她找到了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并迅速成为中心的骨干分子。在她的倡导和组织下,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组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服务组成员由最初只有她一个人,发展成为现有1600多人的志愿团队,而她这个领头人,更是从“铁路爱心天使”,升格成全省闻名的“超级义工”。

  成为志愿者后的11年,她每天8小时之外,几乎都献给了爱心事业;每到周末,她要带队进社区,挨家挨户上门看望病患和孤寡老人,她的足迹,走遍了铁路住宅区每一条街、每一条巷、每一栋楼、每一条楼道。

  最有说服力的是数字。11年当中,为了看望病患和孤寡老人,她徙步走过的路程累计达二万五千公里,相当于走完了两段长征路;徒步登上35000层楼,相当于12座珠穆朗玛峰。

  11年后的今天,她累计做义工达1.9万小时,超出红十字志愿者最高奖项“终生志愿者”的标准整整五倍,(“终身志愿者”的标准是3000小时),成为江西省数一数二的“超级义工”。

  南大四附院骨二科主任孙贵才博士,2008年从黑龙江中药大学毕业后来到医院,见到这个“超级义工”,感到无比震惊------

  “我一进四附院,就被这个志愿团队忘我奉献的精神震撼了。没有见到邹老师之前,我根本想不到,现在的社会中还会有她这样的超级好人。我更想不到,她有这么大的感召力,每到双休日,我们医院大部分的医生护士,都会跟着她走进社区做义诊。她身上那种‘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在四附院,说起邹德凤及她率领的团队,人们就会想起下面几件事:2003年非典肆虐,她主动向院领导请战,要求到抗非典一线去。她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宣传防治非典知识,前往火车站为来往旅客体检、验体温等,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2008年冰雪灾害期间,大量旅客滞留南昌火车站。看着这些旅客因长时间奔波劳累,身体健康状况堪忧,邹德凤心急如焚。她又率领志愿者投入到抗冰雪一线去,在南昌火车站候车室设立了便民医疗点,为旅客提供健康志愿服务。针对雪天路滑、摔伤旅客较多的情况,邹德凤动员志愿者,筹资购买摔伤药、固定夹板等,此外,还自筹资金购买了消炎药,感冒药、含片等,免费提供给旅客。整个2008年春运,邹德凤和志愿者们坚守岗位40余天,便民医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每天接待旅客200多人,高峰期达300人左右,共计免费发放药品4万余元、免费测量血压及心理疏导1万余人次、免费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她毅然向省红十字会及医院请战,要求去抗震救灾第一线。因为年龄超标,她未能获准前往灾区,但她仍然心系灾区,积极投身于省红十字会组织的各种抗震救灾工作中。于是,在南昌火车站,在南昌市文化宫,在街办社区,在胜利路步行街,她和她的团队四处筹捐,共筹集善款28万元送往灾区。

  在四附院,很多人都知道:邹德凤工作几十年,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她的工资,都变成了食品药品慰问品,送给了病人和老人,捐给了灾区和生活困难的人。“5.12”汶川地震,别人都在单位捐一次款,她却前后捐了三次,在单位捐了,在红十会再捐,在街头募捐时,又带头捐。

  她的丈夫不无遗憾地说起:“这几十年,家里都靠我一个人工资维持,有时候资金实在周转不过来,我就希望她能拿一些钱回来帮我一把,但她没有钱,她的钱,全用在别人身上了。”

  她的女儿也曾经抱怨说:“妈妈,要是你把那些钱都给我该有多好呀!”

  用正常的标准衡量,她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妻子、称职的母亲,但她的丈夫和女儿,却能够支持她、理解她,直到追随她。

  她的丈夫和女儿,跟着她的脚步,也加入了志愿者行列;

  她的女儿,大二就入了党,一到寒暑假,就跟着她进社区,当义工;她每年义务献血两次,每次200-400CC,她的女儿,也年年义务献血;截至2011年底,她累计为社区做义工达1.9万小时。她为她所热爱的事业,献出了她所能献出的一切,就是这样,她觉得做得依然还不够。

  她又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死后要把自己的遗体也献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

  20077月,在江西省红十字会的一份《遗体捐献登记表》上,她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她的女儿,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邹德凤的奉献精神,令无数人为之感动。江西省红十字会秘书长戴莹高度评价道:

  “邹德凤的极端优秀,体现在行为和品格两个方面。在行为上,她投身爱心事业,长期坚持,从未间断,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完全地、彻底地为公众服务;在品格上,她真实、朴实,不是靠登高一呼鼓动别人追随,而是靠埋头若干、身体力行,感染人、带动人,最终积小流以至沧海,小人物开创出大局面。在很多方面,她做得比章金媛还要好。”

  小人物开创出大局面

  截至201211月,邹德凤的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江西队第四附属医院组,团队成员已经壮大到1600人。他们踊跃投身到志愿服务、遗体捐献、献血、救灾等各项爱心事业当中,成为江西省红十字会志愿护理团队中,发展速度最快、年龄跨度最大、组成人员幅射面最广、活力最强的团队。截至201211月,整个爱心团队累计为社会做义工达16万小时,在社会上激起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邹德凤做得最好的方面,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感染、带动了一大批人。

  和别的红十字志愿者护理团队相比,邹德凤的这支团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主要是表现在影响力特别大,人员幅射特别广。第一,别的团队的主要组成成员,是医院的护士,而她的这支团队,不但有护士,还有大批的医生,还有单位的行政、后勤人员;第二,她的这支团队,还延伸到了医院以外,影响、带动了大批在校的医学生、护士生;第三,她的这支团队,还渗透到了医学领域之外,社会上其它行业的人,也有很多人加入了进来。

  上面说到的这些,一般志愿者护理团队很难做到。邹德凤是如何做到的呢?

  南大四附院心内科和中医科护士长毛祚燕,是这个团队的资深骨干之一。谈到她加入这个团队的经历,她颇为感慨地说:“我92年来到四附院,听大家说这里有个南丁格尔式的好护士,当时就很景仰她;我到铁路三村去,三村的人都在颂扬她。在医院,无论走到哪个病房,病人都认识她。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有一次跟着她到社区、敬老院,老人们见到她,就像是见到了亲人、见到了救星。她身上那种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2002年,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加入了志愿团队。”

  后来,在她们的共同感召下,毛祚燕所在科室近30名医护人员中,百分之九十都加入了这个团队。

  令邹德凤颇为自豪的,是她这个团队,有三名医学博士,有上百位医生,有一大批公务员、有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还有许多是在校学生。他们每逢周末,就跟着邹德凤进社区、进养老院、进孤儿院、进病房,向老弱病残们提供各种义务服务;每到节假日,他们又跟着邹德凤来到火车站,向旅客们提供力所能及的爱心服务。她们这支团队,在铁路地区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志愿者团队成员-----渣打银行南昌分行客户经理伍兵华动情地说:“常人很难想像到:她在这里有多么受欢迎,这里的四万多居民几乎人人都认得她,走在路上,很多人都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她就像是这里的超级明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心事业,薪火相传。邹德凤的事迹,通过媒体的传播,在年轻一代心中激发出强大的正能量,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们,扔掉“灰色眼镜”,带着阳光和笑脸,加入到向善的事业中。

  邹德凤欣慰地说:“我们这个团队,最早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后来一个一个地加入,再后来几个几个地加入,到现在,则经常是一群一群地加入。”

  最新加入邹德凤团队的“一群人”,是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100多位在校学生,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南昌市太阳村东方书院13位因父母被判刑而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其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6岁。这批志愿者和孩子们结成对子,每个星期都要和邹德凤一起去看孩子们,辅导他们写作业,给他们买吃的、买文具、陪他们玩,令这些失去父爱母爱的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爱、无私的爱。

  参与者之一、江西科技学院大三学生陈顺阳说:“每去一趟,来回光路上坐车就要四个多小时,其实挺累的,但跟着邹老师在一起,经常会忘记累,邹老师身上有一种气质,很温暖,很阳光,跟着她一起从事向善的事业,感觉生命充满了意义。”

  邹德凤团队中,年龄最大的将近七十岁,年龄最小的,竟然只有七岁!这个最小的志愿者,名叫孙朗,是站前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南大四附院骨外科主任孙贵才之女。她经常会跟着父亲和邹德凤,来到四附院脑瘫科,给这里的弱智儿童送玩具、送吃的,陪他们玩,给他们表演唱歌、跳舞,深爱这里的小朋友们欢迎。

  除了志愿服务,邹德凤团队另一大壮举,是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先后有76人慨然要求死后捐赠遗体,在江西省红十字会志愿捐献者之友发展史上,邹德凤团队发展捐友的速度和规模,创造了一个纪录。

  通常情况下,参加捐友的,多是中老年人,但在邹德凤这个团队,好多80后、90后都参加了进来。此情此景,令江西省红十字会志愿捐献者之友副会长李锦南深感震撼。她感慨地说:“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每发展一个捐友都非常困难,相比之下,邹德凤发展捐友似乎‘特别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她是个彻底的利他主义者,完全地、彻底地为公众服务,因此,她的言和行,对公众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她以自己的奉献精神,影响了年轻一代,打造出一支仁爱之师,让向善的事业薪火相传。”

  “在我眼里,她就是南丁格尔!”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