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时间(无节假日)0:00 - 24:00

无障碍浏览 | 手机网站 | OA入口

邱家廷应用清疏肝胆、温补三阴法治疗胃脘痛
字体【 】     编辑日期:2021-07-16     来源:赣州市中医院     阅读次数:次     保护视力色: 

 沈某,女,31岁。2008年10月25日初诊。

主诉:胃脘痛半年余。
初诊:患者因饮食不慎出现胃脘痛,到某医院门诊治疗,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给予西药胃康灵及阿莫西林治疗,效果欠佳,故求助于中医。现症:饮食生冷油腻即发胃痛,食欲不振。大便可,小便黄。舌淡,苔白润,脉弦细。
中医辨证:胃脘痛(胆胃不和)。
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
治法:清疏肝胆,温补三阴。
处方:清胆和胃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0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茯苓30g,鳖甲15g,煅牡蛎20g,白术10g,附子6g,阿胶珠10g,生地黄炭15g,陈皮15g,焦三仙各15g,党参20g,干姜12g,木香15g,砂仁6g。3剂,水煎服。医嘱: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调情志。
二诊:2008年11月18日。患者服药后感觉胃中热,时痛,大便干,小便黄。舌淡,苔白,脉弦滑。上方加入牡丹皮15g,栀子15g,生地20g,黄连10g,大黄3g。3剂,水煎服。患者因经济拮据,1剂中药服用5天。
三诊:2008年12月12日。胃痛止,食辛辣油腻则大便干,余无不适。舌体胖淡红,苔薄白,脉弦数。上方加茵陈30g。3剂,水煎服。随访无复发。
体会: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病因错杂,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的还有癌变可能。多因饮食不慎、外邪犯胃等原因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而病发。本病辨治应该注意三点:一是患者每食油腻,即发胃痛,为肝胆郁结、横逆脾胃所致。二是患者每食生冷胃痛作,脾阳不足,则遇冷物运化无力。三是患者大便干,舌红,为木郁化热之象。本病病在脾胃,与肝胆相关,脾胃虚寒,土不制水,导致脾肾阳虚,一则土不培木,二则水不涵木,致使木郁化火,横克中土,终致脾胃升降纳运失常而发病。正如黄元御《四圣心源》云:“……甲木克戊土,则膈上作疼,……”。治以清疏肝胆,温补三阴。方选清胆和胃汤加减。清胆和胃汤是由柴胡、黄芩、桂枝、白芍、党参、干姜、附子、白术、生地碳、阿胶珠、茯苓、鳖甲、煅牡蛎、炙甘草组成,方中柴胡性味苦辛微寒,归肝胆经,为肝经之主药,其性升散宣泄,与肝胆同气相求,能清疏肝胆,宣畅气机;党参味甘性温,健脾益气,补土培木,同柴胡共为君药。黄芩苦寒泻热,清降胆火,配合柴胡一清一疏,一升一降,疏利肝胆,调畅气机;干姜味辛热,归经太阴,功专温中散寒,以助党参温阳健脾,补中培土,共为臣药。桂枝辛温入肝,疏木达郁;因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病则木郁化火伤阴,故伍白芍、生地、煅牡蛎、阿胶以补肝之体,助肝之用;又配半夏、鳖甲散结行滞,和中降逆,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既可补中健脾,又能调和诸药。本方疏中寓清,清中寓温,温中寓补,寒热并用,调肝胆之郁滞,补脾肾之虚弱。加入木香、砂仁、陈皮、焦三仙、行气消食,和胃止痛。诸药合用,清疏肝胆,温补三阴,胆胃不和之证自愈。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